- A+
很多人认为,蜂蜜不应该太甜,太甜的就是掺了糖;很多人认为,蜂蜜不应该是沙沙的,沙沙的蜜也是因为掺了糖。这是最容易被初级蜂蜜消费者误解的两大问题。这种误解,一方面来自消费者自以为是的猜测,另一方面是蜂蜜卖家的误导性宣传。这些自摆乌龙的蜂蜜卖家,到处普及错误的蜂产品知识,对蜂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。
■“太甜,是不是糖掺得太多了?”
“你的蜂蜜太甜了,是不是糖掺得太多了?”这是一个老顾客的提问,这个提问让哥很不淡定,因为是老顾客,我忍住了。
你知道这个问题为什么让人发指吗?他这样的提问,前提是他已经确认你的蜂蜜里加了糖,现在要质疑的不是你“有没有加糖”的问题,而是“加多加少”的问题。就像警察审问嫌疑人:“你到底是杀了一个人还是杀了两个人?”其实,对于嫌疑犯到底有没有杀人,他们都还没搞清楚。所以我说,这样的提问很容易让人爆粗口。
对于这个问题,我博文中已经多次说过,这里再重复一次。
按照科学标准的比照测量,蔗糖的甜度为100,果糖相对甜度为1500,是常见的糖类中最甜的;糖精相对甜度20000~70000;葡萄糖相对甜度74;乳糖相对甜度16~27;甜蜜素相对甜度4000~5000;麦芽糖相对甜度32~60。”(引自百度百科)
果糖是蔗糖的15倍,葡萄糖跟蔗糖的甜度相差无几。蜂蜜中加入白糖(主要成分是蔗糖),加得越多,假蜜越不甜。那么“太甜了,是不是加的糖太多了”式的提问,你不觉得近乎脑残吗?加入麦芽糖,也同样是甜度降低。但加入白糖或麦芽糖后再加入甜蜜素,可能会提升甜度,但是,普通的假蜜贩子哪里会研究什么甜度(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必然调配出刚好比蜂蜜甜的假蜜),而规模量化生产假蜜的大企业,他们的科技水平调出来的假蜜,甜度可以乱真,你尝不出来“更甜”这种感觉。
■甜还是不甜,并没有严格的衡量标准
所谓更甜,多数都是心理的作用。百度百科在“甜度词条”上有如此解释:“甜味剂的甜度,现在还不能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定量地测定,只能凭人们的味觉感官判断。因此,感官鉴定不但受主观上的影响,而且也受溶液的浓度、湿度、食品中其他成分存在等客观条件的影响,故目前还没有表示甜度绝对值的标准。”
结论是——甜与不甜,跟你的嘴有关,跟溶液中的浓度、湿度、食品中的其他成分有关,甚至跟早晨尝还是晚上尝有关,跟你的身体状态有关,跟你的心情有关,唯独跟假不假不是必然的关系。
那些卖蜂蜜的蜂农,总是误导性宣传,说“真蜂蜜其实不是很甜”,请你们这些白痴以后都把嘴闭上!假蜜有可能比真蜜甜,也可能比真蜜淡,不能得出“过甜的就是假蜜,不太甜的都是真蜜”的说法。
在蜂蜜国标中,对蜂蜜的甜度做了三种划分“甜、甜润和甜腻”。所谓甜腻,就是甜得发腻,甜过了头。你们(蜂农和顾客)如何就以甜度来判定真假了呢?难道所有甜腻程度的蜜,都算假蜜了吗?
■“沙沙的,我感觉是加了糖!”
“吃着沙沙的,我感觉是加了糖了”,面对这样的质疑,我的第一反应仍是想爆粗口。这是我前两天遇到的提问,就像他在评价中说的,因为是老乡,没有给我中评。我也恰恰是因为是老乡,没有骂他。对于他这个提问,我没解释,只想让他退货。
遇到这样顾客,我宁愿退货而不愿意解释,这不是我的目标顾客。好蜜也要遇到识货人,这种顾客吃我家的蜜属于暴殄天物了。每遇到这种质疑,我的第一想法都是让他退货,不给他解释清楚,爱咋想就咋想,认为我心虚才退货的也行,随便你。
古时候,有两个人一起看《水浒传》。对于书中人物李逵还是李达(“达”的繁体字与“逵”字相近)争执不休。约定用一两银子打赌,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。老先生见“李达”强词夺理盛气凌人,于是说是“李达”正确。结果“李达”得了一两银子,趾高气扬而去,“李逵”则惊诧莫名,憋屈得要命。老先生安慰“李逵”道:“给了他一两银子,让他错一辈子!”
■掺白糖的蜂蜜不结晶
这位说“沙沙的像糖的感觉”,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伙根本没吃过结晶蜜。于是,我问了一下,果然是!苍天呀,大地呀,神仙姐姐呀,你们能不能把稍微懂些基本蜂蜜知识的顾客引到我店里来?“结晶不是白糖析出”,这在蜂蜜知识里,基本上接近于小儿科,竟然还有人不知道!
能无知到这种程度,那他肯定不知道现在造假一般是用大米糖浆,而他说的“像糖的感觉”,一定是指白糖。各位朋友可以自己做做试验,把白糖加入蜂蜜中,沉底后自己再舀出来尝尝,看看跟结晶的蜂蜜口感是否一致?
或者有人说是白糖溶化了加进去的。那同样可以做试验——把白糖水加进浓缩蜜里或者加到水中,看看会不会重新结晶出白糖来。蜂蜜的结晶是葡萄糖析出,不是蔗糖析出,溶化的白糖会结晶吗?白糖以蔗糖为主,请各位认为会结晶的大仙儿,自己做一下试验。
■掺大米糖浆的假蜜会结晶
再来看看现在最常用的造假糖——玉米糖浆和大米糖浆吧。百度百科中说,“玉米糖浆是采用优质玉米淀粉,经过多种酶水解而制得的以麦芽糖为主的糖浆”,麦芽糖呀,不是果糖和葡萄糖。而大米糖浆就悬了,大米糖浆成分接近于蜂蜜,是果糖和葡萄糖。既然蜂蜜会结晶,大米糖浆造的假蜜也一定会结晶。
你看,现在我们推出了几乎相反的结论:结晶的才是真蜜,真正的假蜜反而不结晶(大米糖浆除外)。虽然大米糖浆也会结晶,但你能得这样的结论吗——结晶的蜜一定是假蜜?
那些质疑“蜂蜜结晶是因为加糖”的无知顾客,却不知道现在高水平的造假根本不用白糖,他们所说的“加糖”一定是指白糖或麦芽糖。而白糖和麦芽糖造假一定不结晶,只有组成成分接近于蜂蜜的大米糖浆造假,才会结晶。
至于大米糖浆,通过“SM-R”检测就能鉴定出来。这种叫SM—R的检测方法,公布出来之后就被出口商用于检测,我的供货商也在做,每一个真正做出口原料的蜂蜜企业都在做。这也是我选择出口原料商的原因,至少在假蜜这一方面能确保不出问题。
■无知的卖家自摆乌龙
对于以上两个问题,其实都是蜂蜜销售者自摆乌龙。 “真蜂蜜都不是太甜”的说法多来源于卖自家蜜的蜂农。糖在我们的世界里,从小到大,都是一种甜物质。我们看到糖,第一感觉是甜,而不是甜度。蜂蜜在我们眼里,第一感觉是营养品,而不是甜。所以,蜂农们便一厢情愿地认为:糖应该比蜂蜜甜。
如果“糖比蜂蜜更甜”这种错误知识被普及,那么我有理由相信,顾客会喝到更多的假蜜——因为“糖比蜜甜”不是事实,你按照谬误的知识来选购蜂蜜,选到假蜜的机更大。倘若这种错误认识被普及,那么造假者更会肆意妄为——消费者都有“蜜更不甜”的错误认识,那么造假者用糖造出来的假蜜刚好“更不甜”,那么就会出现:真蜜被当成糖(因为更甜),糖被当成真蜜(因为更不甜)。
为害巨深的另一错误就是“真蜜结晶很细,捻之易碎,无颗粒感”。普及这个错误知识的一般为浓缩蜜企业,丫的这帮笨蛋又自摆乌龙。只有高温加热的浓缩蜜才会生成坚硬如冰状的结晶,这种结晶捻不碎,有颗粒感,但它确实是真蜜。
一群笨家伙在做蜂产品,笨到无可救药!他们挖个坑,把自己埋进去,还以为是善终了。越是怕蜂蜜结晶变硬,越是要控制蜂蜜不让它结晶,所以就会加热到更高的温度;越是加了高温的蜜,倘若再结晶,就一定会成块状,坚硬如冰……
这算啥事:你们先说西红柿是黑的,然后消费者也相信西红柿是黑的,为了不让消费者认为你们的西红柿是假的,然后你们把红色的西红柿都染上黑漆,说,看吧,我们的西红柿是黑的,所以是真的。
- 土蜂蜜微信号:fmbaike
- 这是我的微信,扫一扫加我好友
- 红包福利社
- 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