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现在我们的教育往往都是先接受九年义务教育,然后高中,大学,研究生。但是在古时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呢?
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,在隋朝年间,科举制度基本定型,对于当时的官员选拔也已经定了明确的标准。到唐朝时期,科举制度得到了真正的完善,而且一直在持续发展。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,扩充科举规模;而武则天修改了科举取士的人数,首创殿试和武举;唐玄宗为进士考试内容增添了诗赋。
科举制度在古代非常的流行,在公元797年,已经有46岁高龄的孟郊考上了进士,于是就写了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这样的佳句来描写自己的喜悦。而且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经常地看到,往往有人考中秀才,举人、进士这样的称谓。在当时这些称谓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都渴望的,也是对当时读书人的一种认可,只要考中了这些称谓,那就相当于打开了仕途之门,可以进朝做官,光宗耀祖,这也是当时文人梦寐以求的。
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开始到后来的发展完善,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1300多年。可以说是从隋唐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,而在科举考试中,秀才、举人、进士等只是一个阶段的行的标志。而这些称谓的由来,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咩票优惠电影票www.miepiao.com共丢废品回收网www.gongdiu.com一级建造师考试培训www.itk3.com
秀才---本科
相信提起秀才一词大家想到的都是读书人吧,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它的意思是优秀的人才,不只是读书人的优秀人才,在当时秀才也包括了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。
当时推荐制度作为我国选举的主体,一直从汉代持续到南北朝时期,当时的“举秀才”也被称做推荐优秀人才,虽然这个体制是推举制但是也有考核,这样一来二去得到了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后,秀才也就成为了科举考试中的一环。而在元明以后,秀才才逐渐地成为了我们所知道的对读书人的统称。
到了明清时期,秀才就是专指已经考过了第一次科举的学员了,而要取得这种资格也是不容易的,必须要经过童试,也就是最低的县级考试,考得上才是童生。就像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虽然年龄很大,但是依旧是童生,或者是老童生。也就是说,在科举考试中经过童试的人才能被称作秀才。
而现在受到一些电视节目的影响,当提到秀才的时候,很多人觉得他们没有才能,甚至用穷酸秀才来形容,假如说把古时的秀才放到现代,应该给他什么样的学历?还是说秀才真的就很低等?
秀才是通过了省级考试选拔出来的,那么秀才对应现在应该是普通的本科生还是重点本科生,这个争论一直为人津津乐道。而有的人认为是重点本科生。更有人认为秀才是现在的博士生级别。
其实在科举考试下,秀才并不像现在我们想的那样是最低等级的功名。虽然古代的科举考试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,但是跟现在的考试可以说有很大的不同。就像秀才考上秀才后,虽然还不能当官,但是已经有了最低的功名,成了最低级的士大夫,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特权,比如每年不用向国家纳粮,可以用奴婢等等,所以在一般的乡镇里秀才都是数得上的人物。虽然大家感觉秀才很一般,但是也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考取的。土蜂蜜www.eahai.com天美惠购网www.e24u.com优惠电影票预定www.nupiao.com
举人--副处级
当成了秀才之后就相当于拿到了参加乡试的门票了,乡试可不是说在乡里考,乡试也是在省城考,每三年进行一次,可能有些人会问乡试为什么又叫做秋闱,其实很简单,从字面上理解,因为是在秋天考所以就秋闱,当考过了乡试,秀才也可以荣升为举人了,也具备了被选当官的资格。
大家应该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,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能理解《范进中举》中范进考中举人后的发疯和众人一系列的反应是为什么了。因为当获得举人的称谓后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仕途,即使在接下来全国级的考试中落榜也有机会做学官,当知县的。而古时的县令之类的小官,也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。由此也能看到,在当时举人的地位也是相当之高的。
在那个时候一个县也是难出一个举人的,而中举之后省里会派人到家里通知。而举人一般都是在地方任职,也能在县里混个县丞,主薄运气好的话还能继续晋升官职。
进士---教授
当考上了举人之后,就可以在次年的三月赴京参加会试,因为是在春天举行,也还拥有一个别的名称,也被称作春闱。
有的人说,进士的学历要是放在现在,相当于博士生导师的身份。但是,确切地说,它只是一种类似职称的说法,应该说是研究员或者说是教授。明清的时候,全国进士也就是每年录取100人左右。隋唐时期,“进士科”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科,而且可以称作是最难的一科。
因此,可以说进士的地位是各科之首。而且在唐代时,很多人都以考取进士为荣。郑谷就曾有一首《贺进士骆用锡登第》描写了考上进士的狂喜之情。“春榜到春晚,一家荣一乡。题名登塔喜,醵(ju)宴为花忙”。这可真算的是一越龙门后,脸上笑开颜了。
当成为举人后,全国各地的举人,都要面临最后一次也是最难的会试,而这次考中的就会被称为“贡士”,第一名则称为会元。
当会试结束之后,由皇帝当考官,在参加殿试,而殿试只是用来排名次,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称为进士,也不会再出现名落孙山的情况。而考过了殿试就会被封官,出人头地。而进士的第一、二、三名,分别被称为状元,榜眼,探花。而在一系列的考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被称作:连中三元。
而考中的人大多数都会留在京城,因为这里的官职也算是在天子脚下,对于以后的升官加禄有更好的前途。而回到地方的进士,可能穷其一生也只是一个县官。考中进士后,刚开始的官位不会太高,但由于出身进士,起点相对于其他官员要高一些,所以在经过官场几十年的磨练后,做得不错,也可以加入内阁朝拜,即使混得差点的,也可以成为朝廷官员。而一些有幸被选入了翰林院的人,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,得到了皇帝的青睐,晋升起来相比起普通的进士还要在快一些。总结下来当时的情况就是文人想要出人头地也跟现在一样,也要经过层层考试,披荆斩棘,才能达到加官进爵的地步。
可以说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实行以来,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代,一直到1905年被废除,历经近1300年的时间。而这1300年,有无数的人参加了科举考试,但是最终能斩获状元头衔的人却是寥寥无几。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,文人的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取状元。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”这句话在当时不知道激励影响这多少的学子熬夜苦读,悬梁刺股。而“状元”这一称号也成为了古封建社会的荣耀和地位显赫的代名词!文人学子们只有不断地读书,运气好的到能得到功名利禄,而运气不好的可能熬白了头也一无所获。而在这其中也衍生出了许许多多让人叹为观止的人和事。CAD软件素材教程下载www.9npx.com四五设计网www.45te.com设计学徒自学网www.sx1c.com
结语:
现代社会,现在的教育制度对于广大的学子来说是极其公正的。每个人都是九年的义务教育,参加严格的高考,成绩优秀的人考上大学继续研究学术,而成绩不太理想的人也可以进行复读,或者去大专学习技能,造福社会。但是说到底,知识才是改变自己命运途径的办法。
当然对于古时秀才举人和进士对应现在什么学历的说法,小编自己的认知就是,和现在比较,根本不是对应什么学历的事情,秀才等于学历,包括本,研,硕,博。而举人就是有秀才学历的人参加公务员考试,合格录用的就是举人,获得了正式编制,再有就是进士等于现在的国考,拥有学历和举人头衔的都可以参加,被录用后的职位肯定也要远远高于举人,相对于获得举人头衔后只是一般的官府工作人员不同,进士大概率就会成为重要部门的组成人员,所以呢,小编认为秀才是学历,举人是编制,进士是级别。当然,这些是小编的一些个人看法,如果各位看官有什么看法的话,欢迎进行补充。
- 土蜂蜜微信号:fmbaike
- 这是我的微信,扫一扫加我好友
- 红包福利社
- 微信扫一扫